Welcome to our school
轮播图

莫斯科动力大学简介

2023年06月29日 09:13  点击:[]

莫斯科动力大学(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原名莫斯科动力学院(«МЭИ» Московский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成立于1930年。2010年,被授予“国家研究型大学”称号。学校建立初旨在为俄罗斯飞速发展的能源业提供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新能源的利用,同时为解决新科学技术问题,学校的专业类别也在不断的拓展更新。

目前,莫斯科动力大学的电子、热能、核能、无线电、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在世界上属于领先地位,是俄罗斯重要的科学教育中心,是俄罗斯在嫩个元,电子工程技术,无线电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的重点大学之一。

我国前国务院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大学水利发电系。从1946年开始,莫斯科动力大学开始为外国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许多政治家、科学家都在此学习和生活过。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莫斯科动力大学开始培养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多年来共培养了多达27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另外,前罗马尼亚总统杨·伊利埃斯库以及许多亚非国家的水利和电力部长都是莫动力的毕业生。由于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方面的成就,学校两次得多俄罗斯政府的嘉奖。

莫斯科动力大学有9个学院,70多个专业,176个研究实验室,实习工厂,广播中心,热电厂,俄联邦最大的科学技术图书馆,体育场和文化宫。全校共有1650多名教师和750名研究员从事科学工作,其中包括10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与通讯院士。1300多名科学博士和副博士。包含65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生15000人,并有博士生500人。

诺贝尔得奖者萨哈罗夫和切连科夫,曾于不同时期为该校做出杰出的贡献。20世纪,学校实验设计研究所的远太空通信联系中心,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来自金星表面和月球背面的成像图片。

莫斯科动力学院与世界上超过140所外国大学有合作关系,也跟世界许多著名企业有紧密的合作,如ABB,西门子,施耐德电气,EPRI,斯柯达,三星等企业合作。

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每一个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毕业生,都具备高专业技术水平,可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该领域的工作。

莫斯科动力学院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独立的宿舍楼,所有外国留学生都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外国留学生宿舍楼高16层,每个套间有两个房间,共用一个浴室和厕所。每个房间住2-3人。房间里配备了床和书桌等家具,还为每个学生配备了床单和毛毯。宿舍的每一层楼均有公共厨房和公共休息室。宿舍安装了网络,学生可根据需要付费使用。宿舍区附近有商店,超市,邮局,健身俱乐部,咖啡馆,餐厅等。外国留学生跟俄罗斯本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的中国两院院士:

刘广均,男,同位素分离专家,回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至1958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同位素分离专业。

阮可强(1932.12.19-)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原籍浙江省慈溪市,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至1951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

周永茂(1931.5.15-)核反应堆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1958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

欧阳予,四川乐山人。1945年毕业于乐山一中,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韩祯祥,1930年5月24日出生,浙江杭州人,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严陆光(1935—),男,原籍浙江省东阳人,出生于北京市。著名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河北北京高级中学(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

王仲奇(1932.6.29—)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唐县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庄逢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10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机械系工作。

张光义(1935.9一),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2月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

陈厚群(1932.5.3--)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无锡人。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吴美蓉,女,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6年生于江苏常州,后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为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主席团成员,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筹备组负责人、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姚绍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技术专家,1954 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次年回国。

彭士禄(1925.11.18-),广东海丰人,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

叶奇蓁(1934.9.16-)浙江海宁人,生于武汉。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曾任我国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

上一条:河南科技大学莫动理工学院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