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至11日,我校外国语学院任龙波副教授受组委会主席松本耀(Yo Matsumotto)博士教授之邀,赴日本西宫市兵库县关西学院大学参加第十五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 15),在“The extension of Talmyan macro-event typology(扩展泰尔米宏事件类型学)”主题分会上作了题为“The typolog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atial stationary events(英汉语类型学:空间静态事件)”的报告。
图为我校任龙波副教授在ICLC 15主题分会上发言
关于此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收获体会,任龙波副教授总结到:一.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即lingua franca。在日本交流,是一种国际交流,如果你问日本居民”你说汉语吗?“如果他说“会一点”或“会一点点”,那么你就可以跟他们用汉语交流,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使用起来驾轻就熟,十分方便。但是大部分当地居民确实不说汉语,因为这毕竟是不同的语言,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差别相当大,而跟当地人的日常交流机会一般都是瞬间即逝,具有瞬时性、口语性特征。一旦不行就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可以说,只要学会了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世界角落都有它,学会英语叫瓜瓜;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有明确目标。到日本关系学院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听了世界著名语言学家Bill Croft的大会讲座,正好是任老师的研究方向。下午的主题会议上,还听了著名语言学家Sweetzer的精彩展示(presentation)。此次会议共有6位世界顶级认知语言学家做了大会发言,这六场大会发言的主题分别是 “Some contributions of typology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visited” (“再谈类型学对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贡献”,William Croft),“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mbodied’Metaphor: Theoretical and Real-world Consequences”(“‘体验’隐喻中变异的来源:理论及现实世界的后果,Jeannette Littlemore),“Causation,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致使、文化及构式变化”,Martin Hilpert),“Enchrony: An Essential Frame for Language and Cognition”(“同步性:语言和认知的基本框架”,Nick Enfield),“Gesture, metaphor, and spatial language” (“手势、隐喻及空间语言”,Sotaro Kita),“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Indigenous Languages”(“认知语言学与少数语言研究”,Sally Rice);三.通过此次国际会议,加强了我校与国际上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我校认知语言学学科增长点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是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稿人:任龙波